金融無障礙服務,讓殘疾人享受一路“綠燈”
金融無障礙服務,讓殘疾人享受一路“綠燈”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9年發(fā)布的《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年》白皮書顯示,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而殘障人士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為其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是我國金融業(yè)普惠發(fā)展及高質量發(fā)展的表現之一。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少銀行、保險公司都有為殘障人士提供便捷金融服務的相關措施,比如為聾啞人士提供手語服務、為殘障人士開設服務綠色通道、設置殘障人士可識別的標志等,還有銀行針對殘疾人和助殘企業(yè)推出了專門信貸產品,提供優(yōu)惠信貸利率,支持殘障人士創(chuàng)業(yè),支持助殘企業(yè)發(fā)展。
除此之外,針對殘障人士由于身體缺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發(fā)生意外傷害的特點,相關部門還通過加強政保聯動,政府采購的方式,為殘疾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增強殘障人士抵御意外風險的能力。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監(jiān)管部門已注意到殘障人士的金融服務需求,不少金融機構也完善了相關金融服務及金融設備,推出無障礙服務、殘障人士服務綠色通道等。不過,相較其他群體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針對殘障人士的服務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一方面,殘障群體基數相對較少;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少數金融機構出于成本考量而沒有對此進行較大投入,金融機構也確實存在一定難點。
服務
多措并舉,App支持無障礙服務
近年來,監(jiān)管部門多次印發(fā)通知,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為殘障人士提供服務。如2012年,當時的銀監(jiān)會印發(fā)了《關于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加強殘疾人客戶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稱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總部(總公司)應進一步建立健全殘疾人客戶金融服務管理制度和業(yè)務流程,不斷完善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在營業(yè)網點配備掌握無障礙服務方法和技能的員工,加強為殘疾人客戶提供普及金融知識的服務。
據了解,目前金融機構服務殘障人士的舉措多樣,比如設置殘障人士柜面服務綠色通道;設置醒目標識,方便殘障人士辦理業(yè)務;為不方便出門的殘障人士提供上門服務;推出手語服務、語音播報服務等,為聾啞人士、視障人士提供更好服務。
比如微眾銀行,旗下的微粒貸的無障礙化服務就覆蓋了聽障、視障兩大類群體,早在2016年,微粒貸就為聽障人士開通了遠程視頻身份核驗流程,通過遠程視頻以手語方式核實客戶身份和借款意愿。2021年,微粒貸則針對視障客戶啟動了信息無障礙優(yōu)化項目,支持語音讀屏功能。
除此之外,2019微眾銀行App發(fā)布的4.0版本也支持信息無障礙化服務,視障客戶可通過觸摸、滑動、雙擊等操作,結合系統讀屏功能的語音提示,聽到自己需要的功能時,通過雙擊進入功能,無障礙完成開戶、轉賬、購買理財等服務。
又比如中國太保,在柜面為殘障人士開通綠色通道,設立愛心服務專窗和專座,符合要求的柜面還設置了無障礙通道,為殘障人士進出提供便利。同時,公司還可根據殘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及時提供上門、電話等服務,多渠道解決殘障人士的保險服務需求。
產品
專項貸款、意外傷害保險,助力殘疾人融入社會
據悉,為了更好貼合殘障人士需求,當前金融業(yè)也為殘障人士設計了一些專屬的金融產品,比如專項貸款、殘疾人意外保險等。
比如,2020年4月以來,廣東銀保監(jiān)局通過“政銀聯動”支持殘疾人和助殘企業(yè)復工復產,推動殘聯與銀行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針對殘疾人和助殘企業(yè)推出“自強貸”等專門信貸產品,放寬殘疾人、殘疾人就業(yè)培訓機構和康復培訓機構貸款條件,提供優(yōu)惠貸款利率,已陸續(xù)向聽力語言康復中心、殘疾人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提供專項授信支持。
2021年年中,泉州市“為全市持證殘疾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正式簽約實施,13.8萬名殘疾人將享受每人最高10萬元的一年期意外風險保障,包含意外身故、意外傷殘、意外醫(yī)療、意外住院津貼和疾病身故這5項保障內容。據悉,自2019年起,泉州市通過政府采購為全市持證殘疾人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截至2021年中共投入736.54萬元,累計受理4700多起,賠付金額達1025.78萬元。
業(yè)內人士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分析稱,殘疾人保險不僅可以幫助其提高抵御意外傷害和重大疾病風險的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改善和提高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還可以提高風險補償的可及性。這也符合公共財政的支出方向,進一步鼓勵殘疾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推動殘疾人提振自信、平等參與社會建設。
趨勢
關注數字“鴻溝”,提供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觀察到,雖然早在2017年,就有政協委員提出,希望無論是國際經驗還是從我國實際出發(fā),改善和提高殘疾人保障水平,不完全依靠政府,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來尋找機會,通過創(chuàng)新發(fā)力,設立專門的殘疾人商業(yè)保險公司。但目前來看,專門為殘疾人提供的金融產品仍大多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即由政府主導推動,甚至由政府補貼部分費用。比如上述提及殘疾人意外傷害保險,便是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落地。即便一些商業(yè)保險允許殘障人士個人投保,往往也要求其加費承保,或在合同中加入責任免除條款。銀行也是如此,殘障人群往往難以通過完全市場化的手段獲得利息較低的貸款。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源于殘障人群購買力偏低,但理賠風險偏高,商業(yè)保險公司提供保險保障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也缺乏對“殘疾風險”的專業(yè)研究,沒有相關數據,難以積累精算定價經驗和產品管理經驗。對于銀行而言,殘障人群的整體還款能力較弱,因此獲取低息貸款也就并非易事。
情況正在發(fā)生改變,《“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提出,鼓勵殘疾人參加意外傷害、補充養(yǎng)老等商業(yè)保險。鼓勵商業(yè)保險機構開發(fā)殘疾人商業(yè)保險產品、財產信托等服務。同時稱,要在經營場地、設施設備、社會保險補貼、金融信貸等方面扶持殘疾人自主創(chuàng)業(yè)、靈活就業(yè),鼓勵殘疾人通過新就業(yè)形態(tài)實現就業(yè)。
周茂華表示,滿足殘障人士的金融服務需求是我國金融普惠的體現之一,未來,金融機構仍需完善助力殘障人士的軟硬件設施,提升服務質量,為這部分群體提供更為人性化、更有溫度的金融服務,同時,也需要關注殘障人士的數字鴻溝問題,幫助他們適應數字化服務。
本版采寫/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