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起稻浪(人文茶座)
從小生活在長江邊的人,往往吃著米飯長大,一頓落下,心里就覺得少了什么。如果想讓孩子學做飯,家家戶戶的啟蒙課幾乎都是淘米煮飯。燃起灶火,煮好米飯,稻香淡淡,不用一口菜也能讓人吃飽!水稻,不僅是滋養(yǎng)民族的食糧,更像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這片沃土。緣起長江流域的稻作文明,早已融入沿岸人們的血脈,是長江文化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源泉。
長江流域氣候適宜、水資源豐富,上古先民便開始了稻作的探索實踐。發(fā)達完備的稻作經濟結構,支撐了人口繁衍,孕育了稻作文明。豐富多樣的稻作生產活動,形成了生產工具、水利設施、農時節(jié)令、農耕信仰等偉大創(chuàng)造,分娩了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四川都江堰、湖南新化梯田、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等不同的農耕文化形態(tài),都是長江的文化符號,像數不清的星宿從江上升起,輝映神州大地。
稻作文明深刻影響了長江流域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長江文化在吸納稻作文明的營養(yǎng)中不斷發(fā)展壯大,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水稻須精耕細作,水稻種植區(qū)的人們往往講求精巧細致,擁有突出的藝術水準和人文素養(yǎng)。從蜀錦、安徽宣紙、昆曲,到長江流域的玉雕、漆器,再到魚米之鄉(xiāng)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傳統(tǒng),都是長江文化的體現,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再如,為保證水源持續(xù)供應,水稻種植區(qū)大多興建水利設施。建設、使用、維護、修繕等工程系統(tǒng)復雜,需要集體行動、長期合作。這種社會組織結構,有助于提高生產效率,逐漸形成了互惠互助的社會文化,商業(yè)市鎮(zhèn)繁榮發(fā)展,手工藝成就手工業(yè),黃金水道川流不息。更為人稱道的是,長江由此成為萬里茶道、瓷器之路的集散地,連接海上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中外文化匯聚,賦予長江文化新的豐富內涵。
稻作文明與長江文化在精神層面也有著天然聯系。稻作文明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倡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而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成為共識,在長江流域生態(tài)農業(yè)、綠色發(fā)展中,可持續(xù)稻作生產得到高度重視。古今對話,觀念契合,有機統(tǒng)一,這不僅有利于糧食安全、生態(tài)保護,也讓稻作文明在長江文化傳承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得以延續(xù),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江水潤澤稻田,誕生文明,滋養(yǎng)文化。一粒飽滿的稻米,像是晶瑩的雕塑銘刻了時間,讓人想到大自然的神秘和稻作文明的悠長,更讓人聯想長江文化古今晝夜、一路走來是多么遙遠漫長。再次端起一碗熱騰騰的米飯,沉甸甸,它的分量真重?。?/p>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