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走!青藏線|青藏線上夢駝鈴

發(fā)布時間: 2024-11-29 09:16:00 來源: 新華社

  11月的青藏高原雪山巍峨、冰川縱橫,沿著青藏公路一路向西前行,朝陽如金色綢緞,輕輕披在一望無際的公路上。

  車輛駛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道路兩旁的駱駝緩緩行進。它們鼻孔微微張開,不時噴出溫暖的白氣,每當邁出步伐,駝鈴便隨著動作發(fā)出悅耳的聲響,回蕩在遼闊的草地,激蕩起悠揚的歷史。這些駱駝來自烏蘭縣茶卡鎮(zhèn)以西約20公里的莫河駱駝場,駱駝場的駝隊前身為中共中央西北局組建的西藏運輸總隊。


11月27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幾只駱駝正在休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20世紀50年代,西藏運輸總隊的第一聲駝鈴在這片雪域高原中激蕩響起,第一代莫河駝工不屈不撓、不畏艱險修筑青藏公路,成就了世界屋脊上的傳奇與輝煌。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部署修建青藏公路的任務,西藏運輸總隊從寧夏、青海等地先后購買約2萬峰駱駝,這些駱駝擠滿了香日德鎮(zhèn)及周圍的草地,香日德鎮(zhèn)成為駱駝的世界、物資的海洋。

  進藏的路程異常艱難,聽著頭駝的聲聲駝鈴,跟著紅旗向前的腳步,綿延數(shù)公里的駝隊邊走邊探路,翻過白雪覆蓋的巴顏喀拉山,蹚過布滿水洼沼澤的黃河源區(qū),于1951年12月抵達拉薩。

  一路上,大地被冰雪覆蓋,駱駝吃不到草,好不容易碰上一片草灘,還都長著尖刺的植物,不少原本膘肥體壯的駱駝瘦成了骨架,越來越多的駱駝倒了下去。

  “從1951年8月上旬開始,駝工們走了4個月,行程近2000公里,數(shù)百名隊員犧牲在進藏途中,很多人走著走著就倒下去了,牲畜更是損失嚴重,平均每前行500米就有一頭牲畜倒下。”莫河駱駝場青藏駝隊歷史陳列館館長張存虎說,倒下的牲畜成了后面隊伍的“路標”,駝工又冷又困,就睡在駱駝脖子底下。

  為打通進藏的通道,在慕生忠將軍的帶領下,1200名駝工與解放軍戰(zhàn)士、各族群眾、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筑路大軍,用原始的勞動工具在7個月零4天的時間里,于1954年修通了青藏公路。自此,大量的物資通過這條公路運抵拉薩,解決了西藏物資供應困難的問題。

  如今,走進莫河駱駝場青藏駝隊歷史陳列館,思緒瞬間被牽引至那段波瀾壯闊的時期。館內(nèi)精心陳列的數(shù)十件國家級文物,每一件都是承載著有關青藏公路建設厚重的歷史記憶。

  展館眾多陳列實物中,一個銹跡斑斑的駝鈴吸引著游客的目光,這是跟隨青藏駝隊進藏的青藏駝隊頭駝駝鈴。張存虎介紹,這個駝鈴不僅是整個青藏駝隊的“定盤星”,更是整個運輸隊伍的心理支撐。“駝工們常說,只要能聽到頭駝的駝鈴聲,就知道前進的隊伍沒有散,進藏的方向沒有變?!睆埓婊⒄f。


這是11月26日拍攝的陳列在莫河駱駝場青藏駝隊歷史陳列館的西藏運輸總隊頭駝駝鈴。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聲聲的駝鈴在歷史中漸行漸遠,隨著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建成,青藏高原現(xiàn)代化交通體系不斷完善,青藏駝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留下一只只駱駝見證著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社會經(jīng)濟的變遷。

  經(jīng)過近70年的變革,莫河駱駝場已從最初的物資運輸總隊,逐漸發(fā)展成集農(nóng)作物種植、畜禽養(yǎng)殖、經(jīng)濟林開發(fā)利用、鹽湖露天開采、旅游資源開發(fā)利用等產(chǎn)業(yè)于一體的現(xiàn)代化企業(yè)。

  昔日的“天路”駝工也被駱駝飼養(yǎng)員所取代。來自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的艾特熱坎·卡布勒別克就是90多名飼養(yǎng)員中的一員。


這是11月27日拍攝的莫河駱駝場中的駱駝。新華社記者 解統(tǒng)強 攝

  2022年,艾特熱坎·卡布勒別克和丈夫阿畢克·艾司太汗一同來到莫河駱駝場工作,每天凌晨4點和下午4點,他們都要給駱駝擠奶?!斑@些駱駝每天可以生產(chǎn)200多斤的駱駝奶,賣給奶粉廠每斤三十多元。”艾特熱坎·卡布勒別克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喜歡駱駝,來到這里又聽說了青藏駝隊的故事,讓她對這份工作有了特殊的感情。

  如今的青藏公路往來車輛如織,再也難尋駝隊悠悠的駝鈴聲。但行走在駝場,飽經(jīng)歷史滄桑的禮堂、職工宿舍,無不訴說著崢嶸歲月里的奮斗故事。(海報制作:張龍)

(責編: 賈春玲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