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通車70年 川藏公路大橋飛架成通途

發(fā)布時間: 2024-12-30 09:00: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我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剛參加工作時,坐車從成都到巴塘,順利的話要一個星期?!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公路管理局巴塘分局工作人員伍加智向中新社記者講述川藏公路之變。

  今年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簡稱“兩路”)通車70周年。數(shù)十年間,連接四川、西藏兩地的川藏公路諸多路段橋梁都歷經數(shù)次“迭代升級”,川藏公路已成通途。


圖為12月21日,川藏交界金沙江上的數(shù)代橋梁。(無人機畫面)薛蒂 攝

  金沙江是川藏公路知名的游客“打卡”點之一,在橋梁中間位置有“西藏界”和“四川界”標識,不少進出藏游客都會在此拍照留影。

  伍加智介紹說,自己是“路二代”,父親伍祥楷在上世紀50年代參與修建川藏公路,“我是1987年參加工作,那時從成都出發(fā)第一天可以到雅安,第二天翻二郎山,隨后還要翻折多山、剪子彎山、海子山等等?!彼f,那時車輛動力弱,很多時候翻山走不動,乘客要集體下來推車,遇到塌方和冰雪,堵在路上是常態(tài)。

  “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通了隧道,高速公路也修到康定,要是趕時間不看風景的話,從成都出發(fā),一天就能過金沙江進藏?!蔽榧又钦f,現(xiàn)在金沙江上第三、第四代兩座大橋并立,均可通行。其中最新的第四代大橋荷載等級達到公路Ⅰ級,早已告別了自駕車限行政策。


圖為12月19日,川藏公路,橫亙在怒江峽谷兩端間的怒江大橋。(無人機畫面)薛蒂 攝

  在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境內的怒江大橋上,經常有過往的汽車駕駛員在過橋時鳴笛,聲音回蕩在峽谷中,這是在向曾經建設及守護這段天險路段的戰(zhàn)士致敬。

  由通車隧道改建而成的怒江大橋遺址紀念館負責人曾劍川介紹說,怒江峽谷險峻,上世紀50年代在這里開路建橋難如登天,當時的筑路人員在懸崖峭壁上生生鑿出一條通道。他說,第一代怒江大橋是鋼架橋,第二代更迭為混凝土拱橋。2018年,通行能力、承載能力更強的第三代怒江大橋投入使用,怒江峽谷路段通行能力大為提升。

  川藏公路西藏波密段昔日的“通麥天險”路段如今已被大橋及隧道取代,圖為12月18日,迫龍溝特大橋與帕隆藏布江。(無人機畫面)中新社記者 趙凜松 攝

  西藏波密縣境內十余公里的通麥路段曾被稱為“通麥天險”,飛石、泥石流、塌方等災害頻發(fā),過去是川藏公路最危險的路段之一。

  62歲的波密縣居民益西四郎回憶,通麥老橋毀于2000年的一場大水,此后,有段時間河道兩邊架起了鋼索,人員走川藏線需要溜索過河才能通過。

  “川藏線斷了,車輛只能繞行昌都、那曲,后面修了橋,能過車輛了,但那個橋承載能力非常有限。”益西四郎說,那時如果車輛貨物過重,需要卸貨分多次運輸,如此,堵車便成了通麥常態(tài)。

  在他的印象中,川藏公路一直在改造升級,到2010年前后,西藏公路升級速度加快。2013年10月,從波密縣扎木鎮(zhèn)到墨脫的公路建成通車;2016年4月,川藏公路通麥段整治改建工程的全面建成通車,102隧道、飛石崖隧道以及通麥大橋等組成的“五隧兩橋”穿山跨河,取代了原有危險難行的路段。

  來自陜西延安的騎行愛好者高新宇10年前首次騎行川藏公路。他說,再度騎行川藏公路,最大的感受是路更好了,“很多地方通了隧道,大橋替代了小橋。以前騎盤山路非常艱苦,現(xiàn)在川藏線上盤山路少了很多,可以說非常通暢”。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email